記者:路老師您好,能簡單談一下您的山水畫藝術觀嗎?
路卿:宗白華先生説過,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是提神太虛,從世外鳥瞰的立場關照全整的律動的大自然,它的空間立場是集合數層與多方的觀點譜成一幅超像虛靈的詩情畫境。
藝術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將內心的抽象意志通過具體的形象展示出來,所以心靈的空間有多大,畫面的境界就有多高——“胸中存丘壑,筆底現煙雲”。
我目前的藝術創作多以“心性空間”為主,作品強調主觀意識,用具體的內容闡釋抽象的意志。這種表達方式不是視覺客觀關照的結果,而是內心在無限循環交織移動的宇宙中,擺脱掉視覺感官束縛之後心靈關照的結果。《大嶽流雲》《大道無極》《驚夢》都是探索“心性空間”的作品。
記者:眾所周知“筆墨寫生”課程是中央美術學院的經典課程之一,您能與我們聊一下什麼是“筆墨寫生”,以及您的認識嗎?
路卿:藝術來源於生活是生活的反映,中國古代稱寫生為“師造化”。中央美術學院的“筆墨寫生”是對景寫生創作,最早實踐者是李可染先生,自李先生始,歷經幾代人的總結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教學體系。它與古代“搜盡奇峯打草稿”的寫生方式有所不同,古人的寫生重在收集素材,美院則側重創作。我就讀央美本科時,對“筆墨寫生”投入了大量的熱情和精力,2009年我的寫生組畫獲得了學院的“葉淺予獎學金”,學校與老師的肯定,給了我很大鼓勵。本科畢業後我考取了時任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系主任李鐵生教授的研究生,“中國山水畫筆墨寫生研究”成了我的學術研究方向。
多年的實踐與研究,我對“筆墨寫生”有了些淺薄的認識,在此分享一下。對景寫生創作,選景是第一要務。在寫生創作時往往不會選擇那些空間單純、結構單簡單的景物作為描繪對象,因為中國畫筆墨寫生不是單純的描繪風景,而是通過“筆墨關係”來塑造“趣味形式”和營造詩意的空間。
記者:路老師,您對“當代科技對傳統藝術的挑戰”這個話題,有什麼看法?
路卿:石濤有一句話是“筆墨當隨時代”,李可染有一方印章為“不與照相機爭功”,傳統藝術需要與時俱進,但也要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科技對傳統藝術的挑戰多表現在視覺衝擊上,它的特點是對“形象”的表現,傳統藝術與科技的“視覺藝術”相比,在畫面的空間表現和題材的形象描繪上都要弱許多,但對畫面內在“韻律美”的追求,則有優勢。以中國畫為例,它的技法與表現形式本就不追求物象的真實,而是追求“意趣”的表達。
中國畫將畫的品格分為了“四品”——能、妙、神、逸,描繪形象的“真”,僅是最低品格“能品”的表現。我們瞭解了科技與傳統藝術各自的優勢後,就不會因科技帶來的“視覺革命”而自卑了。
記者:您對以後的藝術道路有何規劃?
路卿:“藝術道路規劃”是個大命題,真不好回答。我的師爺賈又福先生有一首小詩,其中一段為“十年磨一劍,一劍再三磨”。要想成為一位優秀的藝術家須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學習和創作中不斷挑戰自己,學會在孤獨中尋找樂趣,一步一個腳印,做到“蝸行有痕”吧。
路卿:1987年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200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獲得“葉淺予獎學金”,2011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2013年以專業第一名成績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就讀全日制碩士研究生,2016年研究生畢業獲得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山水畫筆墨寫生研究。現工作於人民美術出版社。
路卿作品欣賞
《驚夢》2016年
《眾志成城》2018年
《武夷山寫生》2015年
《白雲寺寫生》2015年
《雲蒙山寫生》2015年
《妙峯山寫生》2017年
《璞玉》2018年
《丘嶺雲橫》2014年
《冬嶽》2020年
《雨亦奇》2013年
《月華》2019年
《遠眺山河壯》2020年
《風雪寒》2020年